文 / Dada Vedaprajinananda
密宗(Tantra)是最初的靈性科學,七千多年以前首次在印度被教導。梵文字根Tan意指「擴展」,Tra意指「解脫」。因此,密宗是一種提昇人類的鍛鍊,在提昇過程中,他們的心靈被擴展。引領人類從不完美到完美,從粗鈍到精細,從束縛到解脫。
密宗的發展在古時候的印度就與文明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在密宗成為重要的靈性鍛鍊期間,印度正經歷重要的歷史時期。來自中亞西北方的遊牧部落雅利安人開始進入這個國家,他們稱它為婆羅多伐娑(Bharata Varsha;一塊孕育、擴展人類的領土)。雖然雅利安人是一個遊牧武士的文化,但他們之中有一些智者(Rishis),開始探索有關宇宙起源和命運的基本問題。
這些智者給予口頭教義,後來編輯成書稱為吠陀(Vedas)。他們在這些教義裡提出了至上意識的觀念,此超越先前認為大自然力量是眾神所賦予的概念。為了建立起與至上意識的關係,他們也發展出一套祈禱和禮拜的系統,但他們的鍛鍊主要是外在的儀式性質。
雅利安人在印度遇到原住民族-奧斯垂克人種(Austrics)、蒙古人種(Mongolians)和德拉威人種(Dravidians),開始與他們戰鬥。他們認為這些種族不如他們,在印度的史詩裡諸如羅摩耶那(Ramayana),這些種族被描寫成猴子和惡魔。
雖然雅利安人認為這些種族不如他們,但他們對印度原住民族從事的靈性鍛鍊感到非常有興趣。密宗是非雅利安人的靈性鍛鍊,它不同於雅利安人的吠陀鍛鍊,因為基本上它是一種向內的過程而不是外在儀式。許多雅利安人開始學習密宗的靈性發展系統,後來的吠陀書籍也受到密宗的影響。
在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戰爭時期,一位偉大的人格誕生。他的名字叫做薩達希瓦(Sadashiva),意指「他總是融入於意識,他存在的唯一誓言就是要促進眾生的全面福祉」。薩達希瓦又稱希瓦(Shiva),意指偉大的靈性導師或上師。雖然密宗在他誕生之前就被人們所鍛鍊,但卻是他首次給予人類一套系統性的靈性教導。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靈性導師,也是印度音樂和舞蹈的創始人,這就是為什麼他有時被稱為舞蹈之主(Nataraj)。希瓦也是印度醫藥的創始人,他提出一套系統稱為Vaedyak Shastra。希瓦在社會層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介紹婚姻體制,不論種姓階級或社群為何,成功的婚姻需要夫妻共同承擔責任。希瓦自己是異族婚姻,為了聯合印度的交戰派系,使他們具有宇宙性社會觀,他娶了一位雅利安人的公主。由於這些社會革新,希瓦被稱為人類文明之父。
希瓦對文明誕生的最偉大貢獻是介紹法性的概念。梵文Dharma(法性)意指某事物的「天性」。人類的法性和特性是什麼呢?希瓦解釋人類想要超越感官滿足所提供的快樂。他說人類不同於植物和動物,因為他(她)的奮鬥是為了絕對的寧靜。這是人類生命的目標,希瓦的靈性教導目的在於使眾生達到此目標。
如同大多數的古代教義,希瓦的觀念首先是以口頭形式來教導,之後才將它們抄寫成書。希瓦的妻子帕瓦蒂(Parvati)時常問他各種有關靈性科學的問題。希瓦對這些問題作出了答覆,而這些問與答編輯成書,稱為密宗經典(Tantra Shastra)。密宗經典有二個部份,一是密宗原理的部份(Nigama),另一是密宗鍛鍊的部份(Agama)。這些古書有些已遺失,其它的則難以讀解,因為為了讓密宗的秘密遠離門外漢而以密語書寫。因此,密宗的觀念從未被清楚解釋過。
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在他對密宗經典的評註和有關希瓦的生活和教導的書籍裡,已提出一些存在於古代教義裡的基本觀念。密宗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上師意指「黑暗驅除者」,希瓦解釋,靈性的成功必須要有一位好導師和一位好弟子。
希瓦解釋,主要有三種類型的上師。第一種是上師給予些許知識,但對課程並未採取進一步指導。亦即,他(她)可能離開,讓弟子自行摸索。第二種或中等上師是只教導、指導弟子一會兒,之後所有期間都未幫助弟子達到最後的目標。依據密宗,最上等的上師是給予教導然後持續努力看看弟子是否有遵循指示而最後了悟到人類完美的最終狀態。
密宗經典更進一步列舉最上等的上師之特質。上師是一位能夠控制住他自己心靈的人,沉著、謙遜、衣著端莊。他以適當的方式謀生,是位在家人。他精通形而上哲學並且奠定靜坐的藝術。他知道傳授靜坐的理論和鍛鍊。他愛他的弟子們並且指引他們。這樣的上師稱為大宗師(Mahakaola)。
然而,即使有一位偉大的導師,也必須要有人能夠吸取他的課程。密宗經典描述了三種不同的弟子。第一種是有如杯口朝下的杯子。當它置於水中,似乎裝滿了水,但如果拿出水中,卻是空杯。這就像是在上師面前表現良好的弟子,一旦上師離開,弟子就中斷鍛鍊,無法把教導應用在他(她)的日常生活中。第二種弟子就像是傾斜的杯子。當它置於水中,似乎裝滿了水,但拿出水中,卻漏失了大部份的水。這種弟子在上師面前表現良好,但一會之後,他(她)的鍛鍊越來越少,最後中斷生命的靈性道路。第三種弟子是所有中最好的,有如直立的杯子。當它置於水中,杯子充滿了水,拿出水中仍然充滿了水。這種弟子在上師面前表現良好,即使上師不在身邊,他(她)仍然從事靈修。
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密宗的重要特色。靈修的道路有如銳利刀口那樣薄。隨時都有可能偏離道路,要達到解脫是非常困難的。上師總是在鍛鍊的所有階段?,深愛弟子並且指引他們。
希瓦是位大宗師,但在他圓寂之後,由於缺少同樣崇高境界的導師,密宗於是逐漸式微。有些教導已遺失,其它的則被扭曲。今天的密宗被披上神秘色彩,以致對它有許多的誤解。要瞭解這些誤解的來源,檢視這五個「M」是很重要的。這些靈性鍛鍊是以字母「M」為首。當希瓦第一次教導時,他會依據弟子的發展而給予教導。他注意到有些人為獸性支配,而有些人是在發展的更高階段。他依據弟子的特性給予不同的鍛鍊。
第一個「M」稱為馬大(Madya)。它有二種意思。一個是指「酒」。對於那些受到物質本能支配的人們,希瓦指示他們繼續飲酒,但引導他們如何控制這個習慣,最後戒酒。對那些在發展的更高階段的人們,馬大的另一個意思是指不要飲酒,而是飲用神聖的瓊漿玉液。松果體每個月都會分泌一種液體稱為甘露(amrta)。已淨化心靈並且鍛鍊斷食的瑜伽行者會嚐到它,他的整個存在會體驗到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是一種喜悅的狀態。因此,馬大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粗鈍或物質的解釋,另一種是精細或靈性的理解。
第二個「M」是曼薩(Mamsa)。曼薩的其中一個意思是指肉。對那些葷食者,希瓦告訴他們以靈性的觀念來吃肉,最後控制慾望並且戒掉它。對那些密宗的精細修持者,曼薩意指舌頭以及控制言語的靈修。
第三個「M」是摩野(Matsya),意指魚。對那些物質傾向的人們,希瓦運用同樣的指示告訴他們吃魚。在靈性或精細的密宗裡,「魚」意指二條在體內升起的精細神經,它們起始於脊椎尾端,彼此交叉,止於左右鼻孔。這些神經稱為左脈(ida)和右脈(pingala)。藉由呼吸控制(Pranayama)的科學,控制神經的傾向,心靈會平靜下來做靜坐。這是靈修者的摩野。
第四個「M」是手印(Mudra)。手印只有靈性上的意義,沒有物質或粗鈍的鍛鍊。手印意指與那些幫助我們靈性進步的人們維持連繫,避開那些可能會傷害我們發展的人們。
最後一個「M」是雙修(Maethuna)。關於密宗,它已引起極大的混淆。雙修意指合而為一。它的粗鈍意思是指性結合。對那些受到性本能支配的人們,希瓦告知性行為必須具有靈性的觀念,這種本能必須逐漸被控制。對那些更發展的人們,即鍛鍊精細或靈性的密宗者,希瓦教導另一種雙修的鍛鍊。在這種情況下,「合而為一」意指個體意識與至上意識的合而為一。在此情況下,潛藏於人類脊椎尾端的靈性能量會升起直到它達到最高的能量中樞(松果體附近),使靈修者體驗到與至上合而為一。
阿南達瑪迦的瑜伽是以靈性或精細的五個M為基礎。
精細的密宗其特殊面之一就是內向性靜坐方法。梵咒(mantra)的概念在密宗靜坐觀念?是極具關鍵重要性的。「Man」意指「心靈」,而「tra」意指「那解脫的」,因此梵咒是一種解脫心靈的特定波動。
古代瑜伽行者實驗聲音波動,他們發現在心靈擴展的過程中一些有益的聲音而開始運用這些特定聲音。他們發現人體有七個心理-靈性能量中樞。他們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中樞會產生50種聲音。這些聲音就是梵文的字母表,某些聲音的組合被運用在古代的專注和靜坐過程。在密宗的靜坐期間,修行者專注於梵咒並且試著在心中保持只有一個聲音的波動(以及它相關的觀念)。持續默誦梵咒會讓修行者進入更高的意識狀態。
不是任何的聲音皆可隨意選擇用來做為靜坐,誠然為了使梵咒有效,它必須具有某些特性。首先,梵咒必須具有脈動性。也就是說,有二個音節。默誦時,配合吸氣和呼氣。此外,梵咒必須要有一個與其聯繫的觀念。通常靜坐中使用的梵咒觀念是「我與至上意識合而為一」。因此梵咒幫助個體把他(她)自己的個體意識和宇宙中所有的意識聯繫在一起。
梵咒的最後一個特性是它必須創造出某種波動,使修行者的個體波動和至上意識的波動之間建立起連結。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靜坐中使用的梵咒也不盡相同。靜坐老師會選擇一個梵咒,使它適合於個體的特定波動,而且能夠把個體波動與至上意識的宇宙節奏連結在一起。
密宗不只是靜坐或瑜伽技巧的集成。它還有相關的特定世界觀。依據密宗,奮鬥是生命的本質。努力對抗所有障礙以及從不完美到完美是密宗的真正精神。
在這不完美到完美的運動?,個體會經歷三個基本階段。第一個階段?,吾人會受到動物本能的支配,但在下一個階段?,他(她)會獲得控制這些本能並且達到如神一般的境界。因此密宗具有樂觀的世界觀。它顯示了每一個個體在宇宙循環?從較不發展的意識狀態前進到最高發展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