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carya Gunamuktananda Avadhuta
有一則故事說,當蟑螂看到另一隻試著攻擊牠的昆蟲時,牠因為驚嚇而感到羞愧,結果那隻昆蟲的影像就凍結在牠的心靈上。由於強烈地觀想敵人的形式,結果敵人真的把蟑螂視為是自己的同類。換言之,從蟑螂的心靈所散發出來的波動影響到敵人的心靈,以為是自己的同類。因為昆蟲不會攻擊自己的同類,於是蟑螂免於一死。但你可能會問:「這和瑜伽有任何一點點關係嗎?」
「瑜伽」這個字的根本意義是合而為一。英文「yoke」也有聯結之意。把糖和沙混合在一起意謂著結合二者。但瑜伽並不只是如此而已。真正的合而為一就像是把糖和水混合在一起:二變成了一。瑜伽是個體存在與大宇宙存在的合而為一、個體意識和大宇宙意識的合而為一、個體的有限苦樂經歷和大宇宙的無限經歷(無限快樂、完全寧靜和滿足-喜悅)之合而為一。這正是我們無法擺脫的吸引力;是我們從事所有行為的原因。有限事物永遠無法滿足我們。它們可能會給予我們暫時快樂,但無法給予持久滿足。因此我們都有意或無意地想要喜悅並且嘗試達到它。然而我們如何可以達到它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想著它,這意謂著想著無限;把吾人的意識擴展到無限;超越心靈進入到大宇宙的領域:無盡且永恆。現在回頭想想我們的朋友蟑螂。「你想什麼,就會變成什麼」。這種強而有力的心理學原理不僅是我們小朋友的救命工具,也是瑜伽鍛鍊的支柱。有規律地觀想著無限的快樂,此思維將會逐漸擴展吾人心靈;如果觀想變成持續性,將會不斷地擴展直到最後吾人有限的個體存在感融入於大宇宙的存在,那麼吾人的苦樂經歷將會轉變成不間斷的大宇宙喜悅之經歷,正如河流與大海合而為一時,達到了完全的自由。
我們都想要擴展,變得比我們現在還要偉大,獲得比我們現在擁有的還要多。「眾生對於無限皆有渴望」*。這是人性的根本精神。自人類文明的開端以來,人們一直渴望著它,這就是人類對至上擴展的渴望,最後帶領人們發現到瑜伽的技巧。
七千年前,希瓦(Shiva)把這些技巧予以系統化。雖然希瓦現在已成為印度教的「神」,但事實上當時他是一位偉大的上師。他教導了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婚姻制度、醫學、音樂和科學,更不用說精細的瑜伽科學和靈性成就。
隨著時間,原始的瑜伽系統已被扭曲,有些層面已被誤解或遺失。2100年前,帕坦加利(Patanjali)把這些技巧重新分類成他所謂的瑜伽八部功法(Ashtanga Yoga)。不久前,斯瓦米‧維偉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稱它為王者瑜伽(Raja Yoga),raja意指「王的」,意謂著瑜伽行者永遠不會感到屈服於任何人。
不過,瑜伽八部功法還有一個更廣泛且全面的瑜伽,叫做王者之王瑜伽(Rajadhiraja Yoga)。起初是由阿什塔夫(Ashtavakra)所命名,他是二千年前著作阿什塔夫集(Ashtavakra Samhita)的偉大聖者。現今的瑜伽是以帕坦加利的瑜伽八部功法為基礎,包括原先所遺失或被忽略的系統予以分類和修正誤釋加上新增,使整個鍛鍊適合於現今生活和人類心理學。
對於身體、心靈和靈魂的發展,王者之王瑜伽現在是最完整的過程,不僅全面系統化而且合乎科學;通向無限的完全體驗-即瑜伽所謂的「自我了悟」。它是一種將心靈提升到至上靈性波流的合成過程,其本質是心靈實際的持續擴展。它的目標是全面提升人類,包括個體和集體。它完全回應了人類的渴求和熱望。
瑜伽八部功法:
1. 外在行為控制 2. 內在行為控制(道德原則)
3. 瑜伽體位法(瑜伽姿勢)
4. 生命能控制(呼吸控制)
5. 感官回收(心靈收攝)
6. 集中(專注)
7. 禪定(靜坐)
8. 三摩地(心靈懸止於目標)
1. 外在行為控制 和 2. 內在行為控制
道德原則是適當的生活系統之基礎。但它們不是目標。它們有助於創造心靈的架構以鍛鍊更深入的專注和靜坐。正如幼苗成長時需要保護,初學靜坐者的真誠努力也必須藉由道德指引來加以保護。古時候的上師在教導弟子進一步的鍛鍊時,經常要求弟子首先證明他們自己的道德和利他主義。有一則故事提到,有一個特別的弟子企圖用他整個身體堵住當地水壩的破洞以阻止洪水淹沒附近村莊。當他快被淹死的時候,試圖說服上師教導他鍛鍊的方法。事實上,內外在行為控制的原則完全說明了吾人應該如何身處周遭世界。要以適當的方式對待萬事萬物,需要對心靈傾向的控制,這可藉由外在行為控制(控制與他人互動的行為)和內在行為控制(調整自己的個人習慣)而做到。換言之,外在行為控制是控制吾人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內在行為控制是管理吾人的內在環境。外在行為控制是社會道德,內在行為控制是個人道德。
外在行為控制有五個部份:
1. 不傷害:思想、言語和行為的不傷害。這意謂著在任何特定情況下,把傷害降到最低。但如果必要的話,不排除使用武力來防衛自己或他人。這是王者之王瑜伽與傳統王者瑜伽的第一個顯著不同。曾經有人問甘地(Mahatma Gandhi)是否有在任何的情況下殺害一條眼鏡蛇,他答覆說沒有。關於不傷害,更實際的解釋是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保護他人或自己免於傷害,有必要使用武力。這就是它重要的含義。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可能會不慎踩死一隻蟲子,但這永遠不是你傷害它的意圖。
2. 不虧於心:仁心的真實。以福祉精神使用心靈和言語。重點在於「有益的」真實。佛陀說過言語的優先考量是它們應該有益於他人。第二優先的是它們應該是真實的。第三優先的是它們應該是悅耳的。因此,這個原則的精神是要透過吾人的思想和言語來促進最高的福祉。
3. 不偷竊。未經他人允許,不得拿取屬於他人的物品。這也意謂著不剝奪你應該給予他人之物。例如,付給員工的薪資少於你認為他(她)應得的,或未購票上火車,這些都是違反不偷竊的精神。
4. 心不離道:宇宙觀。視萬事萬物都是宇宙意識的顯現。我們都是同一個宇宙家庭的一份子,藉著促進這種感覺,會培養出對他人的愛,不論人種、國籍或種族。人們會欣然賞識這帶給社會的利益。一則有趣的故事說明了這個原則:有一個人總是會說萬事萬物都是上帝。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會說這是上帝。他的朋友們已經習慣聽他這麼說,也經常在他們之間開這個玩笑。有一天他們看到他被一隻公牛追,於是對他大喊:「如果萬事萬物都是上帝,那麼這隻牛也是上帝,所以為什麼你要躲開牠呢?」當他正為自己的生命在逃跑時,他大喊著:「我的逃跑也是上帝!」這種感覺對於培養是很重要的。王者瑜伽並未藉助科學技巧來做,但在王者之王瑜伽裡,有一個特別的梵咒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可增加其效率。在從事任何行為時,宇宙觀想可確保行為的成功,並且讓心靈準備好做靜坐。
5. 不役於物:樸實生活。不積聚超過你所需要的合理之生活水準。這有著個人和社會的結果。當我們不必要地積聚財產時,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擁有的,因為心靈總是被財產以及積聚的過程所困擾。在社會方面,這個世界的物質財富是有限的,因此積聚過度的物質財富,將會剝奪他人所需要的。
內在行為控制也有五個部份:
1. 潔淨:淨化心靈和清潔身體。保持身體乾淨不僅意謂著外在潔淨,內在潔淨也有賴於我們所攝取的食物。
2. 知足:心理安逸和滿足。唯有心靈處於安逸,才可能滿意自己的生活,以歡樂和熱情鼓舞他人。在很大的程度上,這有賴於上述的不役於物。
3. 服務:社會服務。為他人的福祉工作。這意謂著在他人需要時,不計回報地幫助他們。我們的內在都有愛的波流,只有當我們樂意並且無私地給予時,愛的波流才會表現出來。這意謂著幫助有需要的人們。捐錢給富人並不是服務。
4. 研讀經文:鼓舞人心的閱讀物。閱讀振奮人心的書籍並且瞭解其中的涵義。靜坐完之後研讀經文,效果最佳,因為心靈最能接受深奧觀念和崇高思想。當然,在現今社會裡,「書籍」也意謂著其他的教育媒介,諸如網際網路、光碟片、錄音帶等等,但重點是不論來源為何,都應該是能夠提升心靈。
5. 參禪靜坐:冥想宇宙意識。這會讓吾人了悟到我與那無限的意識合而為一,此了悟給予人類生命最高的成就。在王者之王瑜伽裡,每一個人都有特定的梵咒和專注點-依據個體的心理波動-有助於達到此觀想。
3. 瑜伽體位法
在西方,我們會把「瑜伽」這個詞等同於瑜伽姿勢,但事實上,儘管它們是重要的,也只是整個系統的一小部份。梵文裡,瑜伽姿勢稱為體位法(asanas)。體位法會影響腺體、神經、肌肉和身體所有的器官。有許多生理益處:靈活、改善呼吸和循環系統、預防和治療疾病等等,但主要的影響是針對心靈,透過施壓於內分泌腺體繼而平衡腺體所分泌的荷爾蒙。身體和心靈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決定吾人情感的乃是內分泌荷爾蒙。如果荷爾蒙平衡,情感也會平衡,專注和靜坐就會更容易。如果缺乏平衡,心靈的傾向會使我們無法深入觀想,儘管有真誠的渴望,但由於那些向外傾向,使我們無法過著積極有抱負的生活。我們可能瞭解應該要做靜坐,但如果無法專注心靈,靜坐將會非常困難。因此,矯正腺體的缺陷是很重要的。體位法在這方面給予極大程度的幫助。
有五萬多種以上的體位法,但只有一些才是需要的。某些動物有特化的習性,所以許多體位法是以動物來命名。例如,做孔雀式(Mayurasana)可讓吾人發展出無懼和幫助消化系統-這二個都是孔雀的特性。烏龜的四肢伸縮自如,如果吾人鍛鍊龜式(Kurmakasana),心靈會更容易從外在世界收攝回來。兔式(Shashaungasana)會施壓於頭頂刺激松果體分泌黑色激素(melatonin),給予幸福和喜悅的感覺。這對於靜坐尤其重要。梵文肩立式稱為Sarvaungasana,意指「全身」,對於控制身體新陳代謝的甲狀腺會產生作用。其它的體位法諸如山式(Parvatasana)和輪式(Cakrasana)是以類似的身體構造來命名。甚至不久之前有一個體位法叫做扭轉式(Matsyendrasana),是以發明該體位法的一位國王之名字來命名。蓮花式(Padmasana)、完美式(Siddhasana)和勇士式(Viirasana)會讓心靈直接安置在有利於靜坐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禪定式(Dhyanasanas)來做專注和靜坐。身印(Mudras)類似於體位法,不過通常會結合某種觀想。它們是作用於神經和肌肉而非腺體。
做體位法之前,身體應該冷卻和平靜下來,王者之王瑜伽的半浴可以快速合宜地達到這個效果。體位法應於空腹時做-或至少不要吃得太飽。室內應該乾淨和溫暖,沒有通風裝置和煙塵。除了做靜坐以外,月經和懷孕期間不應該做體位法。有一些指南可確保做體位法時不會傷害到健康,這些指南需要更深入的奉行。例如,除了做靜坐和其它一些簡單體位法以外,諸如眼鏡蛇式(Cobra),呼吸是透過左鼻孔而鍛鍊體位法時是透過右鼻孔,嚴格地說素食主義是很重要的。這些都是王者之王瑜伽鮮為人知的重點,原因是為了保護身體和心理的體質。一般說來,唯有在適當的老師指導下,才可以鍛鍊體位法和身印。
王者之王瑜伽也?入了二個特殊的鍛鍊,大多數的老師對此還不了解,更不必說是學生了。其中之一就是七千年前由希瓦所系統化的勇士舞(Tandava)。它是一種精力充沛的鍛鍊(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舞),極有益於發展勇氣和勇敢以及改善記憶力。由於它對腺體的作用,所以只適合於男性。第二個是最近創新的鍛鍊,尤其有益於女性。稱為高士基舞(Kaoshikii)。它會逐漸灌輸心靈這種自信和意識的感覺、鼓勵自我表現和創造力。它會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包括許多肝疾)並且減輕月經期間和分娩的不適。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種藥物。
做完體位法之後,應該按摩皮膚至上二分鐘,然後躺下做大休息(攤屍式;Shavasana)。按摩皮膚有助於吸收自然分泌在皮表的油脂。它會增加皮膚的柔軟和魅力以及放鬆神經,增加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身體的生命能(pranah)協調一致。深沉放鬆能讓身體有機會吸收體位法所散發出來的正性能量。它也可以緩和壓力,降低血壓以及減少睡眠時數的需求。
4. 生命能控制
生命能控制是一個特殊的技巧,用於控制呼吸並且藉此控制心靈。對於靜坐很重要。呼吸和心靈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直接關係。心理波流有賴於呼吸的波流。如果呼吸快速,接下來的專注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氣喘吁吁,要讀出手錶上的時間甚至會感到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如果呼吸是平靜且放鬆,專注會很容易。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看到刺激的電影時,你會緊張的坐不住。為什麼呢?因為你已被劇情完全給迷住了。你完全地專住於它,因此呼吸自動緩慢下來,甚至可能完全停止直到懸疑劇情被打斷。在深沉靜坐期間,如果專注夠強烈的話,這種情形也會自然發生。此處並沒有危險性,因為觀想總是正性的。但在生命能控制?,不論觀想的對象為何,呼吸是被迫控制。這會是很危險的。它可以是非常的好或非常的壞,端賴於當時的觀想。思惟必須是正性的,才會有正性的結果。反之,如果思惟是負性的,將會有負性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唯有心靈的專注已經獲得控制時,才能夠鍛鍊生命能控制。生命能控制本身會進一步增加專注的程度,但在開始之前,應該要有某種程度的控制。因此在正確的時間並且從適當的老師那裡學習生命能控制,甚至比體位法來得更重要。
在王者之王瑜伽?,生命能控制專注於特定的脈輪上(心理能量中樞),配合適當的梵咒和宇宙觀想。因此,理念的要素完全被考慮到。的確,缺乏宇宙觀想的生命能控制或許能控制住呼吸,甚至讓呼吸完全暫停,然而缺乏更崇高的觀想是得不到什麼益處的。死亡也是呼吸的暫停,但它不會幫助我們很多!
生命能控制是控制生命能(pranah)。它會讓身體保存更多的熱。它會影響腺體、次腺體、神經和體內的液體。特定的生命能控制也可針對特定的疾病來加以鍛鍊。
5. 感官回收
感官回收的字面意義是指「收回已給予的」。心靈向外投射到世界上不同的客體,因此它意謂著把不安的心靈從那些客體中收攝回來,以便導向於內在的靜坐。在王者之王瑜伽?,有一個非常合乎科學的系統可以這麼做。它包含三個階段,稱為淨攝(shuddhis):首先把心靈從客體物質(外在世界)中收攝回來,然後從主體物質(身體)中收攝回來,最後把心靈從自己的內在思想中收攝回來。
好的同伴和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感覺器官善於接受精細的感覺以及運動器官導向於精細的表現,那麼收攝和專注會更容易做到。
另一個技巧是心靈的「顏色」,也就是說,所有的不同傾向和習性都奉獻給宇宙心靈。它使吾人免於執著那些習性,因為它會幫助吾人了悟到個體心靈也是宇宙心靈的一部份。由於這種了悟而發展出直覺和創造性洞察力,吾人會逐漸獲得更多接近這廣大宇宙知識寶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知識)的機會。
6. 專注
專注意指「保持心靈在特定的一點上」。亦即集中-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它可以指引心靈到達它所想要去的地方。未受過訓練的心靈就像一隻野馬:如果你讓牠跑到開闊的田野上,牠會到處奔跑。但專注可馴服心靈的野馬,以致於能夠駕馭牠。這對靜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王者之王瑜伽?入了二種專注。一是脈輪控制法(Tattva Dharana)-藉由那些脈輪的種子咒(biija mantras)之助,專注於脈輪上。它可以控制身體的物質元素,因為脈輪控制這些構成身體的元素。例如,專注於脊椎尾的海底輪(Muladhara Cakra)可以控制固元素,使身體輕盈。專注於生殖器底部的生殖輪(Svadhisthana Cakra),吾人會感到精力充沛和潔淨,彷彿沐浴過一般,因為這是液元素的控制點。它也會使吾人耐得住口渴。專注於肚臍的臍輪(Manipura Cakra),可以控制住光元素,因此吾人能夠忍受極熱或冷。事實上,專注能夠給予心靈力量以禁得起各種痛苦。
脈輪就像繩結,把能量的波流繫於脊椎上。藉著穩定心靈在特定的脈輪上,解開這些繩結,使能量管道的流動更暢通。脈輪控制法也會使能量的波流轉向於精細。當呼吸透過右鼻孔顯著流動時,能量管道易有粗鈍的表現。這對物質活動、食物消化和粗鈍思惟是最適合的。當空氣透過左鼻孔流動時,心靈更容易專注於精細思惟和較少的物質活動。空氣同時透過左右鼻孔最適合於心理-靈性的鍛鍊,諸如靜坐。
脈輪控制法使心靈得以與短暫有限性質的事物分開,而發展出良知和真智慧。勇士式(Viirasana)坐姿可給予短暫而強烈的專注,如果做得正確,還可以預防掉髮。
王者之王瑜伽的第二種專注是最近創新的,稱為脈輪淨化(Cakra Shodhana),字面上的意義是「淨化脈輪」。藉?淨化脈輪以及與脈輪聯繫的所有神經、腺體和能量管道,靜坐會更容易做好。它會讓身體所有的細胞充滿最正性的觀想。脈輪控制法給予心靈力量,而脈輪淨化給予心靈喜悅、注入樂觀和積極。任何一種體位法的坐姿都適合做這種專注,包括攤屍式(Shavasana)。唯一的規定就是脊椎要保持挺直,包括所有的靜坐課。
7. 禪定
禪定在真義上意指靜坐。專注只是靜坐的最初階段-出發點。雖然專注可使心靈安定在一點上,但禪定是心靈的不斷之波流朝向唯一的觀想對象,如油流動般的相續不止。
因此,禪定的字面意義是「以不斷之波流將心靈導向至上目標」。當靜坐的鍛鍊從印度傳到中國時,禪定的梵文「dhyana」變成「chan」。從中國傳到韓國,變成了「chen」。最後,從韓國傳到日本變成了「zen」。這就是禪(Zen)的由來!
王者之王瑜伽有二種禪定。第一種是前面內在行為控制?所提到的參禪靜坐。它運用個人專屬的脈輪和梵咒-依據個體的個人波動-來指引心靈的波流朝向目標。其次運用最崇高最精細的觀想來指引心靈朝向至上意識。此稱為至上波流(Anudhyana),意指「追隨」。這種不間斷的觀想波流使吾人了悟到所有存在的合而為一,使心靈從有形到無形,最後完全超越自身而融入於純淨無限的至上意識。
「這無形、無始和無限的至上本體是眾生達到的唯一本體。」*
參禪靜坐是以蓮花坐姿來做鍛鍊。如果不習慣蓮花坐姿,半蓮花坐姿(Ardha Padmasana)或簡單的盤腿坐姿(Bhojanasana)也可以。女性以蓮花坐姿來做至上波流(Anudhyana),而男性以完美坐姿(Siddhasana)。禪定通常會讓皮膚變得更光滑並且增加光輝。
8. 三摩地
三摩地本身不是一種鍛鍊,誠然是先前所有鍛鍊的結果。三摩地的字義是指「與目標合而為一」。有許多可能的目標:物質的、心理的或靈性的,但王者之王瑜伽只承認靈性目標,因此只有靈性三摩地,亦即融入於宇宙本體。
雖然有各種不同的靈性三摩地,但所有的皆可歸納成二種:有餘三摩地和無餘三摩地。
有餘(Savikalpa)意指「有心理的思想或感覺」。因此,有餘三摩地(Savikalpa Samadhi)是一種融入於宇宙心靈的狀態。因為心靈(甚至宇宙心靈)的本質是「我是」的感覺(存在的「我覺」),因此在這三摩地?,仍然有著存在的感覺或「我是」。它是參禪靜坐的結果。
至上波流(Anudhyana)則把整個過程帶到它的終點,即存在的最高狀態:無餘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這是無屬性的融入狀態,心靈的傾向完全懸止。無餘(Nirvikalpa)意指「沒有心理的思想或感覺」。它是絕對喜悅的狀態-完全融入於宇宙意識。此融入的狀態在王者之王瑜伽?稱為唯一的一(Kaevalya)或無二元性的絕對狀態(Turiiya)。
要正確地描述這種狀態甚至是不可能的,更不必說是思考它,因為它超越了心靈。心靈能夠分析比它還粗鈍的事物(即任何的物質事物),但它無法思考比它還精細的事物(即至上意識)。吾人的心靈存在於至上意識而且來自至上意識,因此心靈要思考它甚至是不可能的,只因為思考任何超越心靈界限之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真正的靈修是超越心靈達到至上意識的過程:宇宙意識。超越「我覺」會帶來至上絕對的體驗:何處有「我」,就沒有「他」;何處有「他」,就沒有「我」。*(這裡只是隨意採用男性名稱來稱呼至上意識)。因此與其說:「我思故我在」,更貼近真理的深奧意義是說:「當我停止思考時,我才是真正的存在!」
斯瓦米‧維偉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的上師羅摩克里希納(Shrii Ramakrishna)時常不知不覺地陷入無餘三摩地。後來信徒問他那是什麼樣的境界,他卻從不回應,因為答案是超越他言語的能力,甚至超越他的記憶力。更不必說,思考也無法領會那種存在的狀態。要確認吾人已處於那種至上狀態的唯一方式就是心靈體驗到喜悅的波流。
當蟑螂一看到敵人因為害怕而嚇呆時,牠無疑不會感受到喜悅的波流。牠的心靈專注於物質客體,也就是說另一個物質身體。起因是由於害怕。而靈性三摩地的原因不是由於害怕,它是愛的結果:由於鍛鍊上述所有階段產生了對至上本體的愛。這種愛在瑜伽?稱為虔誠(bhakti)。虔誠是對無限的愛。據說一旦有了虔誠,就會獲得萬事萬物,因為它是透過這最高的愛達到存在的至上狀態。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想起他們。「吾人不應該敬畏上帝,而應該愛上帝。」*正如蟑螂透過害怕把牠的心理存在融入於敵人的心理存在,因此對我們來說,透過愛把我們的個體存在融入於喜悅的宇宙存在,最後成就我們的生命,這是可能的。
「祂是無限的。
祂無始無終。
祂是不間斷的純淨安詳的喜悅波流,
從無始連綿到無終。」*
* 引自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