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的知識

文 / Acarya Pranakrsnananda Avadhuta

生命的動機是什麼?因為我想要某種東西,所以我活著!人人都想要某種東西。我想透過這五個感官,即嗅覺、嚐覺、視覺、觸覺和聲音,來體驗這個世界。我想要和環境有所互動。我想要擁有它,讓它成為我的。這種匱乏是生命的動機嗎?我想要這些經歷,因為我想要得到快樂。從事任何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想要獲得快樂。

甚至連兇手犯罪也是為了獲得快樂或除去障礙以獲得快樂。沒有一個兇手會認為他(她)殺人是為了得到死刑!沒有人會認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想要入地獄!甚至連最壞的罪人也期盼最後能上天堂。每一個人從事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快樂。因此,每一個行為的基本動機都是為了快樂。

然而,每當從事一個行為時,它都會在心靈上留下印記。這個印記是如何造成呢?造成印記有三個情況。第一個情況是我覺得我是一個個體。除了至上意識,還有一個我。我們是二個個別的實體。我是獨立、單獨而且獨一。還有一個至上意識,一個與我分開的實體。

第二個情況是我對我所做的負責!當我做了美味的菜餚或好吃的蛋糕讓人人分享,我期待有人說:「噢!多麼棒的蛋糕啊!蛋糕是誰做的?」如果他們問起,我將會驕傲地說:「是我做的。」我負責做這蛋糕!第三個情況是我期待回報,我期待我的行為獲得獎賞。我期待得到某種東西。如果這三個情況存在的話,那麼我的行為就會在心靈上留下印記。這個印記是潛伏的反作用力,瑜伽哲學稱為因果業力。

因此,我做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因為我想要快樂。當我從事那個行為,我在心靈播下一顆種子。那個種子稱為因果業力。當那個印記儲存在心靈,它會聯結一或多個感官經歷一起儲存。這些感官經歷有如錨,把印記烙在心靈上。

所以,每一個印記也必會聯結一或多個感官錨。它可能是嗅覺、嚐覺、視覺、觸覺或聲音。但每一個印記都將連同其感覺器官佔據心靈。這就是為什麼每當吾人經歷到一個類似的嗅覺、嚐覺、視覺、觸覺或聲音時,就會想起或憶起某件事或某個人。

例如,我非常喜歡紫丁香。花朵非常的芳香。我在唸中學時,教室門前有紫丁香灌木叢。當我經過那裡時,就會聞到非常宜人的花香。所以當我經過有紫丁香灌木叢的地方時,就會想起那間教室。紫丁香的花香激起那間教室的記憶。這是一種聯想。特定的經歷連同一或多個感官進入心靈並且逗留在那裡,而這個聯結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和地點將會被喚起。我現在想起祖母為我做過一種特別的食物。每當我嚐到同樣的食物時,祖母的影像就會自心中湧現。嚐覺的聯結再次喚起我對祖母的記憶。視覺、觸覺和聲音的情況也是一樣。

每一個念頭都有聯結。因此,當我經歷到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時,它都會聯結一個感官經歷。過去的印記會自動浮現腦海。透過靜坐的過程,我正在讓所有這些種子成熟。種子會結成果。有一天,當我吃著那顆蘋果或梨子時,亦即享受我先前的行為之果時,那種享受過去的印記或因果業力之果實,瑜伽哲學稱為業(karma)。

我正在做靈修。靈修基本上有二件事。首先是心靈變得更大。我正試著瞭解什麼是至上意識。我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全然經歷到至上意識時,那種狀態稱為解脫,免於所有的匱乏。至上意識是一個至上觀念(Idea)。我想要知道那個至上觀念是什麼。我正在探索這個至上觀念。任何事物的探索稱為「…理念」。那麼探索觀念就稱為理念(ideology)。我是一個至上理念者。有些人是生物學家,有些是人類學家,有些則是社會學家。我是一個至上理念者。我正在探索一個至上觀念,那個至上觀念就是至上意識。

當我正在探索、冥想這個至上觀念時,心靈變得愈來愈大,因為我正試著把至上意識放進心靈。為了得到一個概念,我把這個觀念或客體放進心靈,以致於它變成我的一部分。當我想知道什麼是筆的時候,我會把筆的感覺放進心靈,然後我就會知道什麼是筆了。比薩比筆大。城市比比薩大。歐洲比城市大。地球比歐洲大。概念愈大,心靈就會變得愈大。因此,靜坐是一種內在過程,把心靈擴展到與至上意識合而為一。

這種擴展心靈的技巧,稱為梵咒。藉著默誦我的梵咒及其音根、知識與情感上的意義和能量,我的心靈因此而擴展。在擴展心靈時,我遇到障礙試著讓我的心靈維持現在的大小。那些障礙是我過去的印記、潛伏的反作用力或因果業力。許多聖人、靈修者都把它們形容為繩索或鍊子。

讓我們舉馬戲團的例子,有個表演者很強壯。他向觀眾炫耀他的肌肉,然後在胸部上纏繞一條鍊子。藉著擴展胸部,他掙脫了鍊子,使胸部肌肉完全展現。藉著靜坐的過程,我正在擴展心靈。當心靈擴展時,我面臨到鍊子或界限的阻礙。當心靈持續的擴展,它會突破界限。一旦突破了界限,可說是因果業力(業)的顯現。過去的印記及其所有的感官聯結會暫時再顯現,但由於它在心靈已潛伏一段時間,也許會以較誇張的方式顯現。

靜坐不只是默誦梵咒三十分鐘。當我正在做靜坐時,那些阻礙心靈擴展的過去印記(因果業力)將會自動顯現。這表示我的靜坐做的很好、很成功。有些人說他們的靜坐做的並不好,因為靜坐期間有這麼多的念頭浮現。不過,這也表示靜坐做的很好!為什麼呢?因為它顯示我的梵咒正在釋放過去的印記並且讓心靈擴展。如果因果業力沒有顯現,心靈將依然如原來的大小。如果我沒有掙脫鍊子,心靈無法變得更大。掙脫鍊子表示因果業力的顯現。

我看過一個有趣的電視節目,叫做上帝頻道。它是專為基督教傳播福音的電視節目。他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戲劇,寫著:「有進必有出!」不論我把什麼放進心靈,它也必會從心靈出來。當我吃進東西,經過消化之後,廢物必定會排出體外。依據疾病的瑜伽療法,便秘是引起疾病的主因。我的心靈有這麼多累積多年的廢物(因果業力),它必定會顯現出來,否則我將遭受心理疾病。

我記得在學生時期,母親帶我去看一部叫做「十誡」的電影。它是一套新的影院系統,叫做西尼瑪斯柯普系統寬銀幕電影,影片被播放在寬銀幕上。所以我們就去看了這部電影,而且我習慣邊看邊吃爆玉米花。我們在櫃台買了一大盒的爆玉米花。爆玉米花加了一種新口味叫做麥淇淋,以前從未吃過,我們便決定嘗試。於是,我們就邊看邊吃爆玉米花。

當我們回到家,我的胃很不舒服。我上床睡覺,可是無法入眠,我的胃似乎不喜歡含有麥淇淋的爆玉米花。我有想吐的感覺。但我一直都很討厭嘔吐的感覺。我不喜歡它留在口腔或鼻腔裡的味道。這也是一個令人極不快的經歷。我走進廁所坐在馬桶上,祈求讓它從體內排出。可是人體不是這麼地簡單。它必須從口腔排出,最後真的吐出來。嗯,我不喜歡吐出來的味道,但胃不舒服的感覺已被除去,所以感覺好多了。我覺得舒服多了。因果業力的情況就像這樣。它們潛伏在心靈,直到它們顯現出來,我才會感覺到舒適。

我們有二種因果業力,一種是我喜歡的或好的因果業力,另一種是我不喜歡的或壞的因果業力。好的與壞的因果業力都會阻礙心靈擴展或限制靈性體驗。因此當我做靜坐時,進步的徵象之一就是因果業力的顯現。依據瑜伽心理學,有四種方式與因果業力有關-顯現、壓抑、否定和導向。當我正在做靜坐時,我可能會有某種奇妙的虔誠經歷,感覺至上意識是一個與我有著非常親密關係的人。所有靈性道路的神秘主義者都認為,虔誠是經歷靜坐最深層次的最佳方法。

最高的虔誠經歷其象徵寫照是一對擁抱的情侶。讓我們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靜坐的經歷。想像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坐在沙發上互相擁抱、親吻和甜言蜜語,顯示著彼此的深愛。突然,女孩的弟弟走進房間想炫耀他的新玩具。他不知道姐姐和男朋友之間的關係,他試著想讓她的男朋友和他分享新玩具。你可以想像她的男朋友有多不自在以及姐姐有多氣腦。他們二位一定是希望弟弟能夠走開!同樣地,我們的因果業力就像這個弟弟的情況。

當我正享受著靜坐,因果業力從心中湧現想引人注意。這個印記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由於我先前的行為,我製造了這個弟弟(因果業力)。它可能是在社會背景下創造出來的,但這個因果業力是我自己的。它在我的心靈,因此必須由我自己來處理。我有我自己的因果業力(行李)。其他的人可能會同情我、安慰我、給我忠告,但只有我自己能夠消除它。我所有的行李阻礙了心靈擴展。唯有當我消除了這些因果業力,我才能夠經歷到毫無任何扭曲的至上意識。

我現在想要知道,當這些因果業力顯現時,我應該怎麼做。有人說就讓它去吧。讓它顯現出來。絕對不要試著去控制它。例如,小孩子走進飯廳,打開放滿昂貴食品的櫃子。他發現把每一個盤子摔在地上所發出來的聲音很好聽。所以他就打破每一個盤子,每次聽到摔破的聲音,就哈哈大笑。要是母親現在走進來看見他摔盤子並且說:「噢!多可愛啊!摔破所有盤子的不正是我這可愛的孩子嗎?」如果她看著孩子打破每一個盤子而不加以干預,這就是一個表現的例子。有些人就是以此方式看待人生。讓它發生,絕對不要試著去控制它。我知道當我表現某種東西,它是行為,而行為會給予潛伏反作用力(因果業力)的機會。所以,表現只會使得現存的界限變得更堅固。因果業力的鍊子阻礙心理擴展,並不會因為表現而消除。

第二個方法是壓抑。宗教通常主張這種方式。宗教告訴我們不應該想著某些事或做某些行為。他們強調「罪惡」。靜坐期間念頭或許會湧現,我被教導靈修者不應該讓它浮現腦海。但它們在那裡,它們的確浮現腦海。所以方法是要試著把它們推回心靈,亦即湧現的源頭。我試著壓抑它們。念頭透過意識心靈來了又去。當我正在做靜坐時,那些因果業力從潛意識心靈冒出而流入意識心靈。當意識心靈出現我不想要的念頭時,也就是說依據道德原則我不應該存有此念頭,我應該如何是好呢?我們從宗教的文化背景中學到把念頭推回潛意識心靈。這就是壓抑。

當你壓抑時,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在泰國有過一個有趣的經歷。我在一間佛教修道院辦了一個小型避靜。那裡的環境優美,有綠樹、花朵等等。寺院裡的和尚尼姑安靜地做靈修。我給了一個有關阿南達瑪迦哲學的演講。突然聽見尖叫聲。我們向窗外望去,看到一位尼姑跑得很快,想逃離另一位拿著一把長刀在追她的尼姑。有幾位和尚跟在第二位尼姑後面跑,試圖阻止她傷害第一位尼姑。第二位尼姑有如一座憤怒的火山。這些和尚尼姑繞著寺院穿過花叢和樹木,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這寧靜優美的修道院裡。他們終於能夠抓住那位憤怒的尼姑,使她不致於失控。

這是怎麼回事呢?聽說這二位尼姑住在同一房間,共享廚房和浴室。不過她們的處事方式完全迴異。這位憤怒的尼姑在生活各方面都和另一位尼姑的做事方式形成對比。這種情形持續了一段時間,雖然這位憤怒的尼姑試著盡最大努力去控制,應該說是壓抑,但她對於室友的脫序行為感到很氣惱。這種氣惱逐漸變成憤怒,終於爆發出來。這就是壓抑的結果。壓抑使情緒積壓在心中,直到再也無法控制!壓抑到最後變成了否定。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吸毒者、酒精中毒者以及那些否認有任何問題存在的人們身上。

每當我想得到專業協助時,我必須在能夠開始治療它之前先承認我有問題。我必須公開說:「我有問題。」否定的人們通常是或應該是在某種治療中。否定是一種心理疾病。

人類生命有二種重要的力量-理性與情感。理性有如汽車方向盤。兒童時期的我喜歡坐進車子裡,假裝正在開車。我的腿太短,夠不著踏板,可是我還是喜歡玩著方向盤。車子並沒有發動,我只是轉著方向盤假裝正在開車。我玩得很開心,家人也喜歡看我玩。「他不是很可愛嗎?」對有些人來說,智力就像那樣。有很多結構,但沒有移動。

萬事萬物都有一席之地,萬事萬物都有其適當位置。結構、系統是需要的,但它沒有給予移動。這也帶來一種快樂。情感給予移動。如果你有情感,就會有移動。沒有情感,就沒有移動。這就是為什麼情感-應該說是虔誠-在靜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技巧很重要,但給予移動的是虔誠。情感是汽油。汽油讓車子移動。腳必須踩油門來增加油量達到系統。在靜坐中增加汽油意謂著增加與至上意識(至上人格)之間的虔誠關係。增加情感會加快朝向至上意識前進的速度。我不是在表現、壓抑或否定我的渴望,誠然我正試著增加渴望並且把它導向我最親密最親愛的太一(One)、我的至上意識、我的目標。

理性幫助我引導渴望、情感或移動。缺乏情感的理性是無意義、無用的。缺乏理性的情感是教條。缺乏速度的系統是無用的,缺乏系統的速度是危險的。缺乏虔誠的系統(靜坐的過程)是無用的。缺乏方向的情感是危險的。當我做靜坐時,我鍛鍊的是系統。唯有當我有虔誠的要素,系統才會作用。缺乏虔誠的要素,就沒有移動。這是惰性。我的引導方式有二種。這二個過程以二個三角形來表示。

頂點向下的三角形代表,將熱愛至上意識(至上人格)的經歷轉化為內在鍛鍊。第二個頂點朝上的三角形則代表,認知到至上意識無所不在的圍繞著我、至上意識將其自身顯現在萬事萬物中。祂在我的內在,祂無所不在的圍繞著我。

靜坐期間,我經歷到各種思想、情緒、經歷和業已製造的因果業力。心靈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產生了這些因果業力。在阿南達瑪迦的教育體系裡,我們試著利用五個感覺器官來對孩子們的心靈產生影響力。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器官利用愈多,經歷對兒童心靈的影響力就愈大,對我們給予的資訊之記憶也愈強。當我經歷這個世界,我是透過一或多個感官來經歷它。所以當我覺得我與至上意識是分開時,我當然應對這個行為負責,我利用一或多個感官從事這個行為。

靜坐時,印記或因果業力並不只是如字面意義地顯現。它可能是以圖像、色彩、形狀、嗅覺、嚐覺、觸覺或聲音的方式出現。靜坐期間,念頭或許會自動浮現腦海。它可能是關於昨天吃的食物。可能有食物的圖像,也或許是進食的嗅覺、嚐覺、觸覺和聲音。這種經歷自然地在靜坐中湧現。我並沒有做任何事讓這個念頭在心中湧現。當它出現時,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應該歡迎它。如果我要完全消除這個情感、思想或經歷,我必須改變對它的態度。如果我討厭它,它會以我討厭它的程度而對我的心靈有更大影響。如果我愛它,它的強度也會以我愛它的程度而增加。因此我必須接受它的存在並且面對它。

如前面所說的,情感增加吸引。愛與憎恨都是情感,應該用來增強我與至上意識(至上人格)的關係。那麼我就應該讓所有的感官經歷連同那個思想自然地湧現。如果有任何圖像、色彩或形狀聯結這個思想,那麼我就應該讓那個圖像和思想浮現腦海。如果有任何的嗅覺或嚐覺聯結這個思想,我應該讓那些感覺也在那裡。如果有任何的觸覺或聲音聯結思想,應該讓它們自然地湧現。因此,當思想浮現腦海,它會自動聯結這五個感官(嗅覺、嚐覺、視覺、觸覺和聲音)或聯結其中一個感官。

這些聯結把印記烙印在心靈上。因此,我應該歡迎這個思想以及它所有的聯結。這通常在思想過程中發生得很快,比我在這裡說明所花的時間還來得快。人們以各種方式經歷思想,可能是以圖像、聲音或感覺的方式。當我默誦梵咒時,我想像、聽到或感覺到梵咒的能量進入我的思想、情感、印記或因果業力。依據個人思考方式的性質,這可以以各種方式來做。

想像流出自來水的水龍頭。我拿了一個杯子在水龍頭底下接水。杯子愈來愈滿。如果我把水龍頭想像成梵咒,梵咒的能量如同水龍頭流出來的水,而思想如同裝滿水的杯子,那麼梵咒的能量會以同樣方式填滿思想。我坐在房間?聽音響。我有二個非常大的揚聲器,直接面對坐在沙發上的我。我可以感覺到聲音如其波動進入了我的身體。

如果我能想像,揚聲器有如梵咒,那麼梵咒的聲音就像進入我身體的揚聲器之波動,我的身體有如思想,那麼梵咒的聲音也會以同樣方式振動我的思想。我和女朋友(或男朋友)圍桌而坐。我感覺到對她(或他)有一股強烈的愛。我可以感覺到愛把我們拉向彼此。當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時,我的臉也愈來愈靠近她(或他)的臉,直到我們的雙唇以吻接觸。

如果我想像我的愛人是梵咒,愛的感覺是梵咒的力量,梵咒的感覺把我拉向它。我會由於這股吸引的力量而變得愈來愈無法抵擋。同樣地,我的思想也會由於梵咒的力量而變得無法抵擋。透過想像力、知覺或感覺,我能夠以內在的梵咒力量創造出觀念。我的每一個印記都是由於渴望獲得快樂而產生。我的每一個思想都未得到滿足。我的因果業力期盼快樂,但它們尚未經歷到完全滿足的快樂。它們仍然等待著那份快樂。

藉由提供、振動或傳遞梵咒的力量給我的思想、印記或因果業力,我能夠給予它們真正想要的。使它們存在的內在動因獲得滿足。給予它們所期盼的快樂,使它們得以解脫。解脫我的因果業力意謂著解脫心靈的界限,使心靈擴展。心靈的擴展則會帶來最終的解脫。

© Copyright 2021 阿南達瑪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