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carya Vedaprajinananda Avadhuta
依據阿南達瑪迦哲學,心靈是由於造化勢能使純意識變形而形成三個功能部份:我覺(我是)、我執(我做)和心靈質(我已做)。又由於造化勢能對心靈質部份持續作用,而有五個不同的心靈層次。為了說明人類的智力和直覺能力,首先瞭解這五個心靈層次是很重要的。此外,瞭解心靈的五個層次也有助於吾人的各種靈性鍛鍊,這些鍛鍊是為了使心靈層次更加完美。
心靈分成五個層次,類似於洋蔥的構造-剝去一層,又有另一層,直到剝到最內層。
心靈的最外層事實上就是肉體,我們可視之為心靈的第六層次。肉體是由我們所攝取的食物所組成,梵文稱此層次為肉體層次。阿南達瑪迦哲學承認肉體是心靈的基礎,避免了心靈和肉體的二元性,此二元性一直困擾著某些哲學體系。密宗瑜伽行者也承認肉體是心靈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把肉體的發展包含在靈性發展的鍛鍊裡。
喬答摩佛陀(Gautama)的故事證明了把肉體整合到心靈發展的鍛鍊?之需要性。他在最後尋求證悟時發過誓,要一直靜坐直到達到其目標。他不吃不喝,連續靜坐了好幾天,但身體逐漸虛弱,直到無法再維持靜坐的姿勢。幸運的是,有位年輕婦女看到他的困境,給了他一碗食物。他吃完食物之後,體力得到恢復,繼續艱鉅的靈修。幾天之後,終於了悟到他的真正自我。
在肉體之上的是心靈的第一層非物質層次,稱為意識層次。Kama意指渴望,此層次控制並指引我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工作(眼、耳、鼻、舌、皮膚、四肢等)是由此層次所控制。此層次在我們的正常清醒期間運作。它意識到外在世界並且幫助我們的運動器官對周遭世界起反應。西方心理學稱之為「意識心靈」。如果有人看到一塊蛋糕想要吃它,而且最後如果他(她)的運動器官開始執行這渴望,那麼我們就會有典型的意識層次之運作。
更深一層的心靈層次稱為潛意識層次,又稱為精細心靈。此層次控制記憶。所有的記憶都儲存在這裡,由於此層次的能力,我們可以想起先前的經歷。此外,心靈處理及運用先前所獲得的資料之能力,也是依賴此層次。
大學生用功讀書準備考試是它運作的一個例子。考試期間可能會碰上一、二個問題,此時潛意識層次會回憶起書中所有不同的論據,並且將它們綜合成前後一致的應答。
潛意識層次在心理學又稱為「潛意識心靈」。睡眠期間,雖然意識心靈(意識層次)不起作用,但潛意識心靈卻是活躍的。夢境是在此層次發生。潛意識層次的另一功能是,在此層次經歷快樂和痛苦。
不同於許多的西方心理學學派,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說明了心靈不止於潛意識層次。在潛意識層次之上,還有三個合稱為「因果心靈」的層次。有些心理學家,尤其是榮格(Carl Jung)稱此層次為「無意識心靈」。因果心靈與人類的直覺能力有關,但由於意識和潛意識心靈的不斷活躍,而罕有被大多數人經歷到。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它的研究被大多數的心理學學派所忽視。
榮格也稱因果心靈為「集體無意識」,因為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知識皆儲存在這?。因果心靈的資訊並不局限於個體潛意識心靈所儲存的記憶和經歷。先知、靈媒、有洞察力的人和那些能預知未來事件或超越感官限制事物的人們,他們的非凡經歷是因為因果心靈的存在。
另一個例子是科學家門得列夫(Mendeleyev),他是第一位利用物質元素的原子重量排序而建立元素周期表的人。曾經有人問他如何決定這個排序,他解釋說有一晚他夢見了元素周期表。於是醒來時,便把它寫了下來。
美國的通靈者愛德加‧凱西(Edgar Cayce)能夠診斷出離他數千公里遠的人們之疾病。這是因果心靈的非凡能力之例子。
舊約聖經裡,約瑟夢見古埃及在經過數年饑荒之後,會有好幾年的豐收。這也是無限知識潛藏在心靈更精細層次的一個例子。
同樣地,印度故事中有一個人為了替他生病的孩子找到療法而祭拜卡力女神(Kali);其後他就夢見女神告訴他一個適當的藥物。在這些案例中,做夢者進入熟睡狀態,超越了潛意識層次而進入了因果心靈。
阿南達瑪迦哲學承認因果心靈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稱為超心理層次。對靈性了悟的渴望源自於此。千里眼、直覺和藝術創造力是此層次的獨特功能。
因果心靈的第二個層次稱為「特別知識層次」。人類能夠發展最重要的直覺能力,其中有二個能力是在此層次被經歷。一是明辨,知道什麼是永恆以及什麼是短暫的能力。真正的智者知道這物質世界的短暫顯現只是相對的真實,他(她)能夠看見這物質世界全景背後的不變、絕對意識。當明辨被發展時,第二個能力不執著就會展現。不執著是對短暫物質客體的放棄以及不執著。它並不意謂有如洞穴?的隱士逃離世俗客體,而是心理對客體的不執著。最佳的例子就是印度傳說中的賢明君主遮那卡(Janaka)的故事,據說他說過:「甚至我的王國化為烏有,我也毫無所失。」
因果心靈的最後一個層次稱為「金黃色層次」。在此層次,密宗修行者會經歷到金碧輝煌的光輝以及體驗到純粹的「我」之感覺。當修行者達到這個層次,他(她)體認到將他(她)與超越此層次的純目證意識分開的只是一層薄紗。
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把心靈比喻為一個能夠反映出宇宙意識的鏡子。他說如果鏡子不乾淨,那麼意識的反映就會不清晰。我們可以把心靈層次視為是心靈鏡子的不同層次。如果這些層次有著不完美,那麼意識的反映就無法被完全知覺,而我們或許會不知道有一純意識是超越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為什麼密宗瑜伽運用瑜伽八部功法來淨化每一個心靈層次。
心靈的發展可透過自然過程來完成,但它也可以藉著各種不同的瑜伽鍛鍊來加速。肉體層次是透過身體勞力和運動來自然發展,而瑜伽有體位法和適當的食物選擇來發展此層次。
意識層次(意識心靈)是透過生存奮鬥的物質衝擊而自然發展。瑜伽八部功法的內外在行為控制(行為的道德規範)有助於吾人強化良知而發展出意識心靈。潛意識心靈(潛意識層次)也是透過物質奮鬥和瑜伽的生命能控制而自然發展。因果心靈的第一個層次「超心理層次」是透過心理衝擊而自然發展,即吾人在生命過程中所面對的心靈領域之奮鬥。瑜伽對於超心理層次的鍛鍊是感官回收,將感官自外在客體的執著中收攝回來。
同樣地,因果心靈的第二個層次「特別知識層次」是透過心理的奮鬥和瑜伽的專注鍛鍊而獲得發展。最後一個層次「金黃色層次」是由於對無限的渴望而獲得發展。瑜伽的禪定鍛鍊可以發展出心靈的這最後一個也是最精細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