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法性?

文 / 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

人是最進化的生物,他具有清晰反映的意識,這使得他較動物優越。沒有其他生物有如此清晰反映的意識,人可藉意識之助分辨善惡,有困難時也可藉之尋求解決的方法。沒有任何生物喜歡生活在悲傷、痛苦之中,更何況是人,而人可經由意識覓求解除的方法。沒有悲傷及痛苦的生活就是快樂、喜悅的生活,這是凡人都希望得到的。每個人都翼求得到快樂;事實上,人的天性也就是在追尋快樂。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人如何追求快樂,以及是否能經由這些方法而得到。

人在追求快樂時,首先會被物質的享樂所吸引。他聚集財富,試圖得到權力、地位以滿足其對快樂的渴望。一個人有了一佰元不滿足,他要一仟,但即使有仟元仍難滿足他,他還想要一佰萬。一個在地方上有勢力的人想將影響力擴及全省;一個省的首長想成為國家領袖,而當目標達到時,他又想執世界之牛耳。如此可見僅是獲得財富、權勢及地位是不能滿足的。獲得某些有限的東西,只會激起想要得到更多的欲望,而人對快樂的要求是永無止境,所以想要擁有更多的渴求是沒有限度,沒有止境的。

因此無論人的成就如何高超,終究無法停止內心對快樂的無限渴求。渴望得到財富的人永遠不會滿足,除非他能得到無限的財富;同樣地,追求權力、地位及聲望的人在他們得到無限的權勢之前也是無法滿足。而這些都是世俗的東西,世界本身是有限的,無法供給無限的東西。因此即使是獲得整個地球也不能保持無限與永久,那麼,能供給永恆喜悅的無限事物又是什麼呢?

只有宇宙本體是無限、永恆的。而人類對快樂的無限渴求也只有藉著認知永恆才能得以滿足。世俗財物、權力及地位的短暫特性,帶給人唯一的結論即是:在此有限的世上,沒有一件東西可滿足人對快樂的永恆追求。獲得某些東西只會引起更進一步的渴求;只有了悟無限才能真正滿足此渴求。無限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宇宙本體」。

因此唯有宇宙本體能供給恆久的快樂,而人的本性就是在追求恆久的快樂。事實上,潛藏在人類欲望之後的即是那達到宇宙本體的渴望。這是每個生物的天性,也是人的法性。

法性的梵文是「dharma」,為特質、天性之義。火的特性是燃燒及產生熱,這是火的特質;同樣地,人類的法性就是追求宇宙本體。

人類所含有之獸性程度是由意識的反映清晰與否來區分的。因此,由動物演進出來的人都具有二面:動物的一面及意識的一面,意識的一面使人有別於禽獸。動物顯露出來的主要特質只有一個-獸性,而人類由於具有完全反映出來的意識,所以同時也具有理性。人類所含的獸性使他傾向過動物的生活或世俗的物質享樂。他們在獸性影響下,渴求吃、喝及其他肉體欲望的滿足,並為這些所吸引而徵逐。但這些並不能帶給他們真正的快樂,因為他們對於這類的渴求是沒有止境的。動物滿足於這些有限的享樂,是因為牠們的願望是有限的,無論你給動物多少東西,它只會取走它所需要的,其餘則不動。但人在同樣的情形下表現則不同,這證實了動物滿足於有限的,而人類的欲望則是無限的,雖然二者對享樂的欲望都是由其獸性所驅使及支配,但二者的不同處是人具有動物所欠缺的清晰反映的意識。人由於有此意識故有追求絕對快樂的永恆天性。就是這個意識不滿足於世俗財富、權力及地位的享樂,因為這些東西無論分量多重,其性質都是短暫的。就是這意識使人內心激起對宇宙本體的渴望。

世俗的事物及享樂無法滿足人心對快樂的渴求,可是世人卻多為這些所吸引。人的獸性把它拉向動物欲望的滿足,但人的意識卻不滿足,因為所有這些都是短暫的。世俗欲求無法滿足人類意識無休止的渴望。因此人類內心的獸性及理性不斷爭戰;動物的特性將他拉向一時的世俗享樂,而意識由於不滿足於這些,又將他拉向永恆-宇宙本體。這引起了動物本性及意識間的掙扎,假如權力、地位所得來的世俗快樂是無限的話,那麼就能夠停止意識對快樂的永久渴求。這就是為何世俗享樂的短暫歡樂,無法在人類心靈維持長久平和及引導他臻入最高喜悅境界的原因。

只有清晰反映的意識使人不同於其他動物。如果他的意識蟄伏在其獸性之下,則其行為勢必有如動物。事實上,他變得比動物更為不如,因為他雖然被賦予意識,卻沒有善用它。這樣的人不值得被稱為人,他只是個衣冠禽獸。

意識的天性是在追求無限或了悟宇宙本體,只有運用其意識及遵循意識之指示者,才值得被稱為人。因此凡能完全運用其清晰反映之意識者,方有資格被稱為人,他會發現其法性只是在追尋無限或宇宙本體而已。這種對永恆或宇宙本體的渴求是天賦的法性,也顯現出人之為人的特點。

快樂之產生是由於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得不到所想要的東西就不會快樂。人內在清晰反映的意識,使其有別於動物,使其不斷地追求宇宙本體或永恆。因此人只有在達到宇宙本體或學會達到祂的方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意識並不想要世俗的享樂,因為這些都是有限的,不能滿足它。因此我們的話的結論是宇宙法性或人的法性是在認知永恆或宇宙本體。只有依照這個法性,人才能享有永恆的快樂及喜悅。

© Copyright 2021 阿南達瑪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