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hma Cakra: 萬物循環

文 / Dada Vedaprajinananda

在所有的文明裡,人們試圖以某種方式來說明宇宙之起源。每一個文化族群裡,人們都可找到關於宇宙創造的神話故事。但這些故事中大多數都不贊同現代科學對宇宙創造的解釋。在阿南達瑪迦哲學裡,人們可發現到其創造的理論不僅與現代科學的觀點一致,並且能夠指引科學家們尋找許多尚未解決的宇宙論疑問之解答。

密宗的創造理論既合乎科學又富靈性。星辰如何精準地依軌道而行的奇蹟、各種不同生物從阿米巴到人類的錯綜複雜和美妙,以及宇宙中深奧的智力和次序之跡象,皆未被密宗的創造概念和宇宙發展論所忽略。誠然,阿南達瑪迦的宇宙論是以「無限意識是宇宙萬有的源頭」為起始。此意識被視為是第一因,稱為宇宙本體。因此,宇宙本體在創造循環?將自身轉變成這顯現的宇宙,稱為萬物循環。

brahmacakra

 

宇宙本體意指「不僅自身偉大且有能力使他人偉大的本體」。宇宙本體是由意識和能量所組成。意識在梵文裡稱為普魯夏(Purusa),能量稱為普拉克提(Prakrti)。意識的另一個梵文名稱為希瓦(Shiva),能量的另一個梵文名稱則為夏克提(Shakti)。我們可以說宇宙本體是由意識和能量所組成,但必須強調的是宇宙本體是單一的本體。它由二個部份所組成,恰如一張紙有二面一樣…它們是不可分的一體。意識永遠無法捨其宇宙能量而獨立存在。

意識到底為何呢?意識可依據其所執行的各種不同功能而明確界定。首先,意識目證著宇宙中所有的事件。如房間裡天花板懸掛的枝形吊燈,許多不同的行為在燈泡目證之下發生,但燈泡本身並未在其目證下的行為中經歷變化或直接參與。它提供光源,使所有的活動成為可能並且「觀察」所有的活動。

意識的另一功能是,它是宇宙的物因… 它是萬事萬物形成的基本「原料」。科學家總是在探索以發現宇宙的基本物質。他們曾經認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但近年來經過原子的一再細分,不斷地發現到有更小的可見微粒。瑜伽科學家很久以前就說過,所有存在的最終之因以及所有物質客體的來源就只是純意識。

對於意識的描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它是宇宙的「動因」。它是根本的本體,控制著宇宙中所有的行為。意識就如同建築大師,制定宇宙計畫及其執行的行動。

不過,這位建築大師也會藉由普拉克提(造化勢能)之助以執行其任務。造化勢能是宇宙本體的另一面,恰如一張紙的另一面。在萬物循環?,處於支配及控制角色的是意識,而造化勢能被視為是意識的特性。允許造化勢能運作的是意識。如果意識未給予造化勢能運作的機會,那麼純意識依然是未經變形的。這種情況下,意識是超越人類的概念,因為它沒有諸如形式、氣味、形狀或顏色的屬性。阿南達瑪迦哲學稱此純意識狀態為無屬性宇宙本體。

如果造化勢能被給予機會運作,它會依據三種基本形式運作。亦即造化勢能以三種明顯區別的方式使原始純意識變形而在宇宙中創造出差異。這三種基本的運作方式在梵文裡稱為束縛力量(gunas),字面上的意思是「束縛的能力」。這個名詞源於造化勢能就像一條繩索,藉由束縛使意識變形。當特定的束縛力量活躍時,就會對意識造成變形或束縛。造化勢能的三種束縛力量分別稱為悅性力量、變性力量和惰性力量。

悅性力量對意識所造成的束縛或變形是最精細的。它會引起存在的感覺…「我存在」。變性力量會引起「我做」的感覺,而惰性力量會引起「我已做」的感覺。惰性力量使思想具體化,並且創造出我們在宇宙中所看到的固體客體,將如下所示。

造化勢能是以何種過程來開始起作用,使意識變形而創造出俱屬性宇宙本體呢?首先,我們必須試著想像宇宙創造前的狀態。此時,至上意識尚未經歷任何變形。造化勢能的三種束縛力量存在,但並不活躍。如果以無數的線條來代表它們,那麼這些線條的相交會形成無數的多邊形。這是理論上描述意識尚未變形的狀態之方式。

接著,這三種束縛力量形成最穩定的圖形是一三角形。在這「力的三角形」內,三種束縛力量環繞旋轉,互相轉變。意識被「束縛」在三角形內。而三角形的形成象徵著宇宙創造的開始。三角形內的意識是宇宙核心(Purusottama),當三角形內的三種束縛力量失去平衡時,悅性力量會自三角形脫穎而出,使意識變形。

意識的初次變形是非常精細的。「我存在」的感覺油然而生,意識因而知曉自身的存在。此「我存在」稱為我覺(Mahattattua),是宇宙心靈的第一個部份。接著變性力量變得活躍,給予意識另一種特性。引起純意識「我做」的念頭,這宇宙心靈的第二個部份稱為我執(Ahamtattva)。最後,第三個惰性力量也活躍起來,以另一種方式使意識變形。它給予「我已做」的感覺。這宇宙心靈的第三個部份稱為心靈質(Citta),藉此使意識客體化。

宇宙心靈的描述似乎很抽象,但若能瞭解到我們自己心靈的功能是宇宙心靈的小型縮影,那麼我們就會更加容易理解。例如,當我們看到一棵大樹,事實上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的感覺器官從樹上接收到反射光,然後傳遞到大腦,最後在心靈?形成一個影像。但我們也可以閉上眼睛,把樹的影像帶入心靈?。給予指令在心中「創造出」這棵樹,是心靈受變性力量支配的「我做」(我執)這個部份。而形成樹的影像,是心靈的「我已做」(心靈質)這個部份。心靈質就像一個螢幕,依據「我做」的指令而形成影像。在心靈的所有運作?,必須要有「我存在」(我覺),因為如果沒有「我」的感覺,就不會有任何的「我做」。

因此,宇宙心靈的運作如同我們個體心靈的運作方式,但此處應該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差異。如上述所討論,物質世界(諸如那棵大樹)對我們來說是外在的真實,但對宇宙心靈而言,這整個宇宙是大宇宙心靈質的內在影像。此外,在我們的個體心靈?,如果我們運用想像力去創造出一隻綠色的大象,這個影像除了想像者本身以外,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真實的。但宇宙心靈的心靈質上如果有任何影像,都會被個體心靈知覺為是真實的。

在形成宇宙心靈的這三個部份之後,惰性力量持續使宇宙心靈的心靈質變形,使純意識有更多的屬性。它開始將心靈質的一部份轉變成五大基本元素。

在阿南達瑪迦哲學?,有五大基本元素。第一個元素是乙太元素。雖然現代科學因為19世紀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Michelson-Morley)無法發現到乙太的存在而放棄此概念,但我們可以藉著把它看作是「空間」,使瑜伽體系的乙太與科學一致性。在密宗裡,據說此空間元素能夠攜帶精細的原始波動,此波動稱為甕卡(Omkara)或嗡(Om)。

當惰性力量持續使意識變形時,意識的一部份被轉變成氣元素。此元素可攜帶音波動和觸波動。接下來的是光元素。此元素可攜帶音波動、觸波動和視波動。光元素之後的是液元素,可攜帶嚐波動、音波動、觸波動和視波動。最後一個是固元素,可攜帶嗅波動、嚐波動、音波動、觸波動和視波動。因此,物質世界?的所有一切皆存在於宇宙心靈的心靈質內,物質世界可視為是宇宙意識的思想投射。現代科學也正在朝這個方向行進。物理學家秦雅各爵士(Sir James Jean)寫道:「知識的趨勢正朝向非機械化的真實前進;宇宙開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而不是一部偉大的機械。」另一位物理學家艾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說道:

「物理學發現世界是一個陰影的說法是極具意義的進步。在物理的世界我們看到一個影子的圖形,類似生命的戲劇。我的手肘的影子放在桌子的影子上,墨水的影子灑在紙張的影子上;全部是象徵這些物理學家留下來的徵象。來到『練金術士的心靈』就轉變所有的象徵成….. 大體上的結論就是說,世界的填充物就是心靈質。」

當意識轉變成固元素,宇宙循環的前半段業已完成。意識在宇宙循環的前半段被轉變成宇宙心靈,然後進入五大基本元素,此階段的循環稱為離心力循環或「遠離宇宙核心的運動」。在宇宙循環的後半段?,物質被轉變回歸成純意識。此朝向宇宙核心的運動稱為向心力循環。

先前我們已看到,透過三種束縛力量的行動過程,意識被轉變成宇宙心靈,而宇宙心靈的一部份又被轉變成形成這個宇宙的五大基本元素。創造過程並未隨著意識轉變成無生命客體而停止。造化勢能的束縛力量仍然繼續轉變意識,並且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有情生命的發展。

持續轉變意識是造化勢能的惰性力量所致。在離心力循環的最後階段,我們發現固元素的產生。惰性力量施壓於固元素,企圖壓縮或減少分子之間的空間。惰性力量的壓縮引起客體內的能量產生。當客體內的一股力量從客體中心向外移動,這股力量稱為「向外力量」,它會使客體崩離。另一股力量稱為「向內力量」,它會使客體凝聚並且朝向客體的核心移動。

這二股力量合稱為生命能。如果向內力量較強大,固元素會形成一個核心,此核心控制著客體的生命能,很可能發展出生命。但如果向外力量較強大,則合力會使客體爆炸。梵文稱此粗鈍元素的爆炸為加達斯波它(Jadasphota)-天文學家熟知行將隕滅的星體爆炸成超級新星,就是加達斯波它的其中例子。在爆炸中,固元素破碎成液元素、氣元素、光元素和乙太元素。

然而,如果客體內形成了核心,生命能被核心控制,而且如果有適宜環境以及五大基本元素得以平衡,那麼我們就會目睹到第一個生命的表現。

隨著生命的創造,我們在宇宙循環?發現到一個重要的事件。每一個生命實體內都有一個心靈。物質結構愈簡單的生命,其心靈就愈不發展。反之,物質結構愈複雜的生命,其心靈就愈發展。

我們可能會問個體生命內的心靈其起源為何?阿南達瑪迦哲學認為,固體客體由於惰性力量的施壓而產生了二股力量。客體內的這二股力量之衝突引起了摩擦,固體的某一部份被粉碎成更精細的心靈質。固體源於宇宙心靈,所以可以按理說個體心靈是來自物質,因為物質來自宇宙心靈,因此所有的物質皆有與生俱來的心理潛能。

單細胞生命的心靈非常簡單。例如,我們可以發現到原生動物的行為是反射性或本能的。如果你拿熱針靠近牠,牠會自動地飛奔而逃。這種反射行為完全是由牠的心靈質所控制。「我做」和「我存在」的感覺在單細胞生物?並無表現。

生命是在演進的狀態。由於衝突和凝聚,單細胞動物和植物變得更加複雜。我們在阿南達瑪迦哲學裡也觀察到,惰性力量在宇宙心靈質到簡單生命出現的創造循環裡處於支配地位,但在這個階段失去了其優勢,而變性力量處於支配地位。在此階段,生物的物質結構變得愈來愈發展,其心靈也愈來愈複雜。動物和植物不僅有統治本能及反射性行為的心靈,同時也有心靈第二個部份的存在感-「我做」。

當心靈的「我做」部份(哲學上也稱為「我執」)大於控制本能的心靈質部份時,動物就會有智力行為的能力。我們在許多動物身上可以發現到智力的開端。例如,牠們藉由嘗試錯誤法來學習,以避免那些會引起痛苦的事物並且尋求會帶來快樂的事物。當我執愈來愈發展,動物的行為也會變得愈來愈複雜。

演進持續著,有些動物和植物也有心靈另一部份的表現。透過最精細及最有力的悅性力量之活動增加,會導致心靈進一步發展。悅性力量的影響會帶來「我存在」的感覺(我覺)。如果心靈的我覺部份大於我執部份,此超出的部份就是生物的直覺能力。

智力是一種分析能力,而直覺是一種綜合能力。由於智力,我們可以藉著檢視某物的其中部份來知道它,而由於直覺,我們有可能全面知道它的一切。我們稱那些擁有許多直覺的人為智者。直覺發展的人們有二個重要的特質,即明辨和不執著。

在宇宙循環的回歸階段(向心力循環),我們已看到生命的演進從簡單形式到複雜形式。從圖表5,我們可以看到此循環是一橢圓形而非圓形。這意謂著愈接近上面部份,其演進速度愈快。當到達人類生命的階段時,就達到了關鍵點。人類有能力增加其朝向循環核心的演進速度。這可以透過靜坐的鍛鍊來達到。在靜坐過程中,心靈質融入於我執(我做),然後我執融入於我覺(我存在)。因為這個過程,使得直覺力變得非常發展,這就是為什麼靜坐也稱為直覺科學。

在靜坐過程中,當心靈轉變成直覺的我覺,然後融入於宇宙心靈,此狀態稱為有餘三摩地。此時靜坐者感受到「我與宇宙意識合而為一」。但這不是最後的階段。當整個心靈融入於目證的意識,此狀態稱為無餘三摩地。在這種狀態下,沒有「我」的感覺,因此也沒有自我意識,而只有喜悅的合而為一。

生命的最終命運為何呢?據說,瑜伽是個體意識與宇宙循環核心的合而為一。在阿南達瑪迦哲學裡,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描述這種合而為一。與其說融入於宇宙循環的核心,不如說生命的目標是要融入於超越這顯現宇宙(俱屬性宇宙本體)的無差別純意識(無屬性宇宙本體)。與無屬性宇宙本體永遠的合而為一,稱為究竟解脫。

為了達到究竟解脫,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提到了一獨特的概念:偉大的上師(Taraka Brahma)。依據阿南達瑪迦哲學,宇宙本體的一部份存在為這顯現的宇宙(俱屬性宇宙本體),而另一無限的部份是超越造化勢能的影響而且是無差別的(無屬性宇宙本體)。在這顯現與不顯現的宇宙本體之間有一連結,此連結就是偉大的上師,意指解脫者宇宙本體。如果橢圓形代表俱屬性宇宙本體,我們在這橢圓形上畫一條切線,那麼與橢圓形內外部接觸的那一點就是切點。

此切點既是俱屬性宇宙本體,也是無屬性宇宙本體。此切點就是解脫者宇宙本體。有時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上師就是這切線本體的化身,祂的角色是要指引個體實現自我了悟而最終與無屬性宇宙本體合而為一。解脫者宇宙本體的概念是一種虔誠的概念,它說明了對偉大上師的崇敬。

當個體將個體意識與至上無顯現意識合而為一時,即完成了萬物循環。然而,當一個個體獲得解脫時,新的物質又會持續被創造出來。俱屬性宇宙本體會無止盡地如是做。宇宙心靈的思想投射永遠不會停止。這意謂著宇宙是永恆不滅的。

探討萬物循環時,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和宗教的問題,甚至是政治爭議,皆可藉由這宇宙的觀點而獲得啟迪。例如,猶太基督教說「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這意謂著什麼呢?上帝是天上一位蓄著鬍鬚的人嗎?這是邏輯上無法接受的,但我們可以說人類的心靈具有三個功能部份(心靈質、我執和我覺)是宇宙心靈的複製或反映。

轉而科學上的探究,萬物循環對於當代物理學正試圖回答的一些問題提供了有趣的觀點。宇宙的起源是一場大爆炸的結果嗎?有新的物質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嗎?宇宙有形狀嗎?透過萬物循環的觀點來研究宇宙,我們發現到物質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在他的一些著作?提到,宇宙雖然浩瀚,但並不是無限的,它有形狀,此符合了物理學家的發現,空間的確有曲率。

愈來愈多的物理學家終於發現很難找到所有一切的基礎,並且得到與古代哲學家相同的結論。原子曾被認為是最小及最初的微粒,現在已被細分為更小的微粒,而且有愈來愈多的次原子微粒仍陸續被發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思想家已經得到一個結論,物質和能量的基礎就是意識本身。秦雅各爵士說道:「現實最好是被描述為是心理的而不是物質的。」

萬物循環甚至對競爭中的社會理論予以闡明。許多唯物論者爭辯心靈是物質的創造,而物質是社會所有考量的最重要基礎。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的理論同意個體心靈是來自物質,但也強調物質來自宇宙心靈,所以物質有與生俱來的心靈。意識最終是宇宙最重要的層面。

對於另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萬物循環也給予其觀點。這宇宙是虛幻還是真實的?我們對這物質世界的態度應為何?有些哲學家說,這世界只是一個虛幻,而印度缺乏物質進步部份是因為這種哲學的影響所致。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強調,這顯現的宇宙是一「相對的真實」,因為它是無常的。另一方面,無屬性宇宙本體是絕對不變的真實。然而,我們是這相對真實的一部份,我們無法否認它的存在也無法否認我們自己的存在。因此,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建議我們,應該與這物質世界做「客體的調適」,履行我們的社會責任,但同時也應該讓至上意識為我們生命的目標並且朝向與這喜悅意識合而為一前進。

© Copyright 2021 阿南達瑪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