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部功法:達到完美的八支法門

文 / Dada Vedaprajinananda

密宗的目標是完全的喜悅,而達到它的方法在於心靈和身體的完全發展。雖然心靈和身體的完美可以透過自然的方式而慢慢達到,但也有定義明確的方法來加速自我發展。這個鍛鍊有八個部份,因為它的目標是要與宇宙意識合而為一(瑜伽),所以又稱為瑜伽八部功法。

前面二支法門是外在行為控制和內在行為控制,是人類發展的道德指引。在此,道德的觀念是藉由控制我們的行為,我們可以達到存在的更高狀態。這個觀念不只是為了遵循規則而遵循。誠然,其目標是要達到心靈的完美。當這個狀態達到時,那麼就將不再有「規則」的問題,因為心靈是在完全平衡的狀態下,因此從事於有害我們自身或他人福祉的欲望將不再出現在心中。外在行為控制意指「那控制的」,其鍛鍊意指控制與外在世界有關的行為。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在他的「人類行為指引」這本書?清楚地說明了外在和內在行為控制的不同層面,他所給予的闡釋對於20世紀的人們既清晰又實際。在此,我們將簡略回顧外在行為控制的五個部份和內在行為控制的五個部份。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請閱讀「人類行為指引」這本書。

外在行為控制的第一個原則是不傷害。不傷害意指不以思想、言語和行為傷害他人。盡我們能力所及,我們永遠不應該對另一生物施加傷害。這個原則有時可解釋為完全的非暴力,但如果極端的執行,它將會變得非常不切實際。例如我們每一次呼吸時,都會因吸入微生物而殺害了牠!要解決這個難題,阿南達慕提建議我們選擇飲食時,在殺害意識較發展的生物之前,應該選擇意識較不發展的食物。另一個問題是自衛的問題。在此,阿南達慕提說保衛自己對抗侵略者或反社會份子是無可非議的。即使你使用武力,你的意圖是為了挽救和保護生命,而不是為了引起那個人的痛苦或阻礙其心理、身體或靈性的進步。

外在行為控制的第二個原則是不虧於心。不虧於心的定義是「思想、行為和語言皆以福祉為精神」。意指說實話並且以正直誠實的方式來促進所有人的福祉。假使說實話會傷害到他人,那麼不虧於心意指與其對他人說出確切的事實,不如說出最益於他人福祉的事情。嚴守不虧於心會帶給心靈極大的力量,對於靈性的成功是極其重要的。

第三個原則是不偷竊。不偷竊意指不佔有屬於他人的東西。這意謂著不犯下實際的偷竊。此外,心理也不應該有偷竊的念頭。那些想要偷竊但出於害怕被抓到而不敢偷竊的人就是「心理上」的偷竊。不偷竊意指心理和身體的不偷竊。

第四個原則是心不離道,意指藉著視萬事萬物為宇宙意識的顯現而心住於至上本體(宇宙意識)。心靈會採取我們思想的客體之形狀。如果我們以唯物論的方式來思考,視所有事情只是物質客體,那麼心靈會逐漸變得很愚鈍。如果我們能夠在執行所有行為時,都記得宇宙萬有事實上是宇宙意識的變形狀態,那麼心靈就會朝向與宇宙意識合而為一的狀態前進。有些書描述心不離道是禁慾。這個定義是中古時期的神職人員為了凌駕於一般在家人士而提出來的。

第五個原則是不役於物,意指不累積我們實際需要的多餘財富。它意謂著過著簡樸的生活,物質財富和實際需要一樣多。財富的多寡則依時、空和人而異。在個體和集體生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累積財富,可能會導致其他人的饑荒和窮困。這是靈性鍛鍊很重要的一部份,因為如果吾人老是全神貫注地想著物質客體,那麼他(她)就無法想著宇宙意識。

瑜伽八部功法的第二個重要部份是內在行為控制。內在行為控制意指自制。如果沒有自制,要達到意識更高的狀態是不可能的。

內在行為控制的第一個原則是潔淨。潔淨意指心靈和身體的純淨。包括清潔吾人的外在世界諸如身體、衣物和環境,以及心靈的內在世界。外在潔淨可藉由規律地清潔身體和環境,而心靈的內在純淨可藉由自我暗示而做到。亦即,吾人必須以正思惟來取代消極的思惟。例如,如果吾人覺得貪婪時,應該想著慷慨的行為並且付諸行動。

內在行為控制的第二個原則是知足。意指維持心靈舒適的狀態。當心靈渴望某物時,它是處於不安的狀態下。一旦滿足了渴望,心靈獲得慰藉和舒適的那一刻在梵文裡稱為安逸(tosa)。那些容易被滿足而且能夠維持知足狀態的人,就是在遵循知足。而達成知足與Aparighraha(不佔有)有關。

內在行為控制的第三個原則是服務。意指在個體和集體的發展道路上歷經艱苦。幫助他人不求回報,以這種服務精神所從事的行為可視為是服務。服務應該提供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如果你餵食一位富人而經歷苦難,那並不是非常有益的服務。過去有一些靈修者鍛鍊苦行(例如行走在火上),但這種苦行並未帶給靈修者、社會或宇宙意識任何的益處,因此它們在靈性進展上並無其重要性。

內在行為控制的第四個原則是研讀經文。意指對靈性主題有清晰的瞭解。吾人應該閱讀由靈性開展的人所著作的偉大書籍或經典,並且吸收理解其意義。僅是閱讀而未加以瞭解並不是研讀經文。研讀經文的重要性是使吾人與偉大人格接觸並且啟示吾人繼續行走在自我了悟的道路上。

內在行為控制的第五個原則是參禪靜坐。意指使宇宙意識為吾人生命的目標。這可以透過靜坐的過程而做到,在靜坐中,靈修者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冥想宇宙意識。如前面解釋過,在密宗靜坐中,靈修者覆誦著梵咒,使他(她)維持著與宇宙意識的關係。此靜坐過程的一部份也包括這些步驟:心靈不執著於其它客體並且專注於宇宙意識。

瑜伽八部功法的第三支是瑜伽體位法。體位法是一種保持舒適的姿勢。這是瑜伽最為人所知的部份,但也時常被人誤解。體位法並不是一般諸如健美體操或體育的運動。體位法是很特別的鍛鍊,對內分泌系統、關節、肌肉、韌帶和神經都有特殊的作用。

數千年前的聖者時常觀察森林裡的動物。他們注意到每一種動物都有某種的能力,牠們時常會擺出不同的姿勢。藉著模仿這些姿勢,聖者開始注意到對人體的作用。例如,孔雀是一種消化系統非常好的鳥類,甚至能夠消化毒蛇。古代的聖者就為人類發展出模仿孔雀的姿勢來強化人類的消化系統。並且發展出其它有益於一些器官和腺體的姿勢。古代的聖者發展出上千種姿勢。而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選擇了約四十種有益於吾人靈性進步以及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的瑜伽體位法。

瑜伽體位法對內分泌腺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會分泌荷爾蒙直接進入血液中。內分泌腺包括胰腺、胸腺、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和生殖腺(睪丸和卵巢)。任何腺體分泌過度或不足,身體機能就會失常。例如,位於喉嚨的甲狀腺分泌過度,人會變得很瘦。反之,分泌不足,人會變得很胖。原因是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會調節新陳代謝或速率,身體會將食物轉變成能量。瑜伽體位法施壓於腺體實際上是在按摩腺體並且調節血液進入腺體的流量,以矯正甲狀腺和其它腺體的機能失常。

瑜伽體位法可以讓脊椎神經保持靈活,對於減緩身體的老化很重要。因為人們上了年紀,脊柱通常會變得很僵硬。做適當的瑜伽體位法可以防止老化過程。

瑜伽體位法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有助於身體各個器官適當地運作。例如,有些瑜伽體位法按摩胃腸,這二個器官都和消化及排泄有關。消化不良、便秘、胃潰瘍、肝機能失常等等問題都可以藉由一些瑜伽體位法和適當的飲食來獲得控制和矯正。

依據阿南達瑪迦瑜伽,應由合格的老師來選擇適合於學生需要的瑜伽體位法。雖然瑜伽體位法有很多種,但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身體構造,有其長處和短處,因此有些瑜伽體位法可能比甲學生更適合於乙學生。在選擇瑜伽體位法時,瑜伽老師(教範師)也會考量瑜伽體位法對身體的精細神經中樞(脈輪)之作用。有二條精細的神經沿著脊柱彼此交會向上升。這些神經的交會處是心理能量的中樞,稱為脈輪。這些脈輪並不是解剖學上的器官,但它們控制著鄰近部位的器官之功能。因此有呼吸器官問題的人,所鍛鍊的瑜伽體位法必須能夠強化位於胸部中心的脈輪。有消化問題的人,必須鍛鍊針對肚臍區域的脈輪之瑜伽體位法。下列圖表顯示脈輪的位置以及它們所控制的器官和五大基本元素。密宗哲學解釋這世界是由五大基本元素組成:乙太、氣、光、液和固元素。人體也是由這五大基本元素構成,而脈輪控制著這些元素。

瑜伽體位法除了能夠帶來身體健康,對於心靈也有重要的作用。當腺體功能獲得平衡時,這也會幫助心靈的平衡。此外,瑜伽體位法強化心理中樞,有助於控制這些中樞所控制的心理習性。有五十個心理習性分佈在較底下的六個脈輪。

瑜伽八部功法的第四支是生命能控制。生命能控制是瑜伽?眾所周知的一種鍛鍊,但鍛鍊的基本原則卻較少為人所知,因此這裡應加以說明之。

密宗把生命定義為身體和心理的波流平行,並且與生命能有適當的協調。生命能稱為「氣」。人體內有十種氣負責活動,包括呼吸、血液循環、排泄廢物、四肢移動等等。這些氣的控制點稱為命氣根(如同脈輪,命氣根不是解剖學上的器官)。命氣根也有把各種感覺器官與大腦中的一點連繫的功能。命氣根位於胸部的中央,與呼吸過程同時脈動。當呼吸急促時,命氣根也隨之快速脈動,對心靈來說,要與感知能力連繫起來更加困難。例如,如果你參加100公尺的競賽,由於呼吸急促並且干擾到命氣根的功能,那麼你將無法立即吃下東西,也辨認不出食物的味道。呼吸急促期間,心靈的專注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生命能控制有一個特別的呼吸過程,在此過程中,命氣根的脈動會靜止下來,心靈也會變得非常平靜。這非常有益於靜坐。生命能控制也會重新調整體內的生命能平衡。生命能控制是一個複雜的鍛鍊,如果沒有由合格的老師來教導,將會有危險性。吾人在鍛鍊生命能控制時,必須心懷靈性思惟-如果沒有的話,他(她)的心靈可能會專注於負面的習性(諸如憤怒),心靈也會變得墮落而非提升。另一個要知道的重點是生命能應該專注在身體的某一部位。由於這些複雜性,學生必須先熟悉基本的靜坐課程及其它的鍛鍊,在這準備期之後才教授他們生命能控制。在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的阿南達瑪迦瑜伽系統?,生命能控制是一系列靜坐六課中的第四課。當學生對於後續課程準備好的時候,會被個別教授。

瑜伽八部功法的第五支稱為感官回收,意指把心靈從它所執著的外在客體收攝回來。在密宗?,覆誦梵咒之前,靜坐者先收攝心靈到某一點上。瑜伽行者在深沉靜坐中,甚至無法感覺到針被刺進了身體,就是這個鍛鍊有效的例子。但要達到這種感官回收的狀態不是容易之事。初學的靜坐者得經過不斷的規律鍛鍊之後,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感官回收的另一個部份稱為「顏色的奉獻」。宇宙中的每一個波動都有一個與它連繫的顏色,而心靈的每一個客體都有其連繫的波動和顏色。靜坐期間,吾人的心靈可能心繫不同的客體。結束時,靜坐者會把靜坐期間干擾心靈的思緒想像成顏色,並且象徵性地奉獻顏色給至上意識。透過這個過程,心靈會不執著於那些思緒和客體。奉獻顏色的課程在阿南達瑪迦的密宗瑜伽系統?,是個別教授的靜坐第二課。

瑜伽八部功法的第六支是專注。專注意指心靈專注在一特定的點上。在密宗靜坐的基本課程?,靈修者會把他(她)的心靈帶到特定的脈輪上,此脈輪是他(她)的靈性和心理的核心。這個點(稱為目標脈輪)因人而異,靜坐教師會在啟蒙時指定給靈修者。當心靈非常專注在那一點上時,才開始覆誦梵咒的過程。如果心靈無法專注,靈修者必須再把他(她)的心靈帶回到專注點上。把心靈帶到專注點上的鍛鍊是專注的一種形式。

靜坐第一課除了有專注之外,還有另一種形式的專注稱為脈輪控制法,靈修者專注於脈輪上以及該脈輪所控制的元素。這個靜坐課程很重要,因為它有助於靜坐者控制該脈輪所控制的心理習性,並且增加心靈專注的能力而更有益於其它的靜坐課程。脈輪控制法也有放鬆左脈和右脈對中脈施壓的作用。當壓力放鬆時,靈性能量會更加容易向上升。脈輪控制法是密宗瑜伽這一系列的靜坐第三課。

當吾人已熟練專注時,那麼他(她)就能夠學習瑜伽八部功法第七支的禪定。心靈在這個過程?,首先被帶到特定的脈輪上,然後將不斷的波流導向至上意識。此波流會持續不斷,直到心靈全神貫注於至上意識。這個過程很困難,只有在靈修者已鍛鍊先前所有的課程之後,尤其是專注,才會被教授此課程。

禪定有不同的形式,透過禪定的研究,我們能夠瞭解到密宗與其它靈性傳統的關係。當印度密宗導師第一次把這種靜坐形式帶進中國時,它被稱為Chan(禪宗),當Chan經由韓國帶進日本時,最後被稱為Zen(禪宗)。雖然當代的禪宗和禪定是由印度密宗大師所鍛鍊,但它們之間卻有著重要的差異,不過其根本的教導是一樣的。禪定有助於完美心靈最精細的層次,使吾人達到瑜伽八部功法的最後階段,此階段稱為三摩地。

三摩地並不像其它七支,因為它不是一種特定的方法或鍛鍊,誠然是鍛鍊瑜伽八部功法其它分支的結果。它是一種心靈融入於至上意識的狀態。有二種主要的三摩地:無餘三摩地和有餘三摩地。有餘三摩地是一種具有變形或屬性的喜悅狀態。在有餘三摩地?,吾人會有「我是至上意識」的感覺,但在無餘三摩地?,「我」的感覺不再存在。個體意識完全融入於宇宙意識。

那些經歷此狀態的人們無法解釋或描述它,因為它是發生在當心靈已停止運作的狀態下。只有在心靈離開此喜悅狀態之後,他們才能夠甚至知道他們經歷過此狀態。然後他們會經歷到極度喜悅的波動,並且會認為他們剛才是在無餘三摩地的狀態。三摩地會隨著這一世的長期鍛鍊而來,或由於前世鍛鍊的結果或透過上師的恩典而達到。它是數百萬年進化的終點,從生命最低等形式到人類,最後融入於所有存在的源頭。

© Copyright 2021 阿南達瑪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