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carya Gunamuktananda Avadhuta
靈性追尋者藉著接受靜坐的啟蒙而開始自我了悟的道路。在靈修者(靈性鍛鍊者)的生命中,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吾人學習自己個人的靜坐技巧,並且喚醒內在潛藏的靈性潛能。
據說,當弟子準備好的時候,上師就會出現。從前的靜坐是由上師直接教導,但現在為了實際的理由,皆由受過訓練的教範師來教導。
教範師意指「藉由典範來教導他人的人」。雖然上師的肉身已不在,但他所賦予梵咒(以及整個啟蒙過程)的靈性力量會帶來靈性覺醒。
「那唯一無形、無始和無限的至上本體(至上意識)是眾生達到的唯一本體。」
師利‧師利‧阿南達慕提
阿南達瑪迦的靜坐系統共有六課:
1. 第一課
第一課是心住至上(Iishvara Pranidhana,心住至上靜坐,靜坐第一課)的實際應用(也是外在行為控制和內在行為控制的其中一項原則)。此處,心靈的波流藉著專注在特定的脈輪(心理的能量中樞)上覆誦個人梵咒而導向至上目標。這裡的梵咒和脈輪分別稱為目標梵咒和目標脈輪,它們是依據吾人的心理波動而給予。
心靈通常會執著於外在世界的不同客體。為了要有最佳的專注,心靈在導向於內在之前必須先從這些客體中收攝回來。為此目的,收攝階段也會教授給靈修者。有三個收攝階段:首先,從外在物質(物質世界)中收攝回來;然後從內在物質(身體)中收攝回來;最後從內在思想中收攝回來。
2. 第二課
這是心不離道的實際應用(外在行為控制的第四點)。每一次從事行為時,都需要運用個人的梵咒(稱為上師梵咒)以反覆灌輸宇宙觀想的感覺。這會把靜坐過程擴大到涵蓋吾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件。
3. 第三課
第三課是專注的技巧,它會強化心靈,使心靈準備好做其它的靜坐課程。專注的梵文稱為dharana,意指「維持心靈在特定的一點上」。
第三課是一種特定的專注形式,稱為脈輪控制法:專注在特定的脈輪上及其所控制的身體之物質元素。這一課可以控制脈輪、元素以及與每一個脈輪聯繫的心靈習性(vrttis)。它會發展出完全控制住心靈,對靜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脈輪如同繩結,把能量的波流纏繞在脊椎上。藉著集中心靈在特定的脈輪上解開這些繩結,使蜿蜒脊椎而上的能量管道更暢通。
4. 第四課
第四課是一個呼吸技巧,稱為生命能控制,藉著呼吸控制而控制心靈。呼吸和心靈之間有著直接關係。心理波流取決於呼吸波流。如果呼吸急促,專注幾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呼吸是沉著緩慢,那麼心靈就很容易專注。第四課有助於達到這種呼吸控制,但應該先從教範師那裡學習,方可鍛鍊之。
5. 第五課
第五課稱為脈輪淨化,字面上的意義是「淨化脈輪」。因為需要心靈專注在脈輪上,所以它也是一種專注。藉?淨化脈輪-以及與脈輪聯繫的所有神經、腺體和能量管道-身體的細胞充滿了宇宙觀想,也會使其它的靜坐課程更容易做好。
6. 第六課
這是最高的課程。它運用了最精細的觀想,將心靈直接導向至上意識。這個靜坐課程稱為上師禪定。
禪定在真正的意義上意指靜坐。專注只是靜坐的最初階段-出發點。雖然專注可使心靈安定在一點上,但禪定是心靈的不斷之波流朝向唯一的觀想對象,如油流動般的相續不止。
因此,禪定的字面上意義是「以不斷之波流將心靈導向至上目標」。此不斷的觀想波流使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到自身完全超然,最後融入於無限的至上意識。